手机版 收藏 导航

《夺冠》:那些不能打败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来源: 超宠吧   2022-11-03 12:14:52   浏览:

 

文 / 龙猫

几经波折,《夺冠》终于在9月25号上映,而距离早先定档又匆匆撤档的日子(大年初一),已经有大半年之久。

说起《夺冠》的上映之路,也是坎坷练练,从最初的“改名风波”,到后来的“修改剪辑”,几场混乱过去,能生存下来已是不易。不过也正因此,很多不了解女排,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观众,都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了它的。

龙猫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故事。

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算起,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再到当下,也才过去了42个年头。但这42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0后、90后、00后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没带人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差异,80年代人们所热捧的集体主义和铁律文化,如今几乎所剩无几。

但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排却正是崛起的一代,那时的郎平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那个“什么都匮乏”的年代,她们除了成为女排,别无选择。

关于那个年代,陈可辛导演在一开头就刻画得十分清晰,有的姑娘为了练球磨掉了膝盖软骨,有的姑娘负伤了还在坚持训练,而郎平因为基础太差,为了争取一个上场训练的机会,要先负重100公斤。

在女排的队伍里,没有人有怨言,因为她们没有退路可走。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坚持下来已属不易,就像教练说的那样:在这个阵营(中国女排)里,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而这个“我们”,就是“女排精神”的起源。

相信大家在预告片和海报里见到的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就是:

中国女排,流血流汗,不流泪!

在那个年代,她们除了祖国,就只有女排这个团体。因此,电影用了很大篇幅去讲述这个团体的成长故事。

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而可用的人才却很少,没有好的器材和技术指导,她们只能拼命的训练,用汗水和鲜血去换回胜利。所以一年到头,姑娘们很少能见到自己的家人。

直到什么时候才打破这个状况呢?

直到快要比赛的前一晚,这些年轻姑娘才和赶来的家人们见上一面,吃上一顿团圆饭。

“女排精神”是需要忘我的,所以亲情被放在了最后。

但到了新世纪,通往世界的大门被打开,观念和文化也更加多元化,比起闭塞落后的80年代实在好了太多。而电影也着重选了三次比赛来展现这种变化。

第一次,是1981年的第三届世界杯上,中国队战胜日本队拿下冠军。此后一举腾飞,拿下五连冠,中国女排享誉世界。

第二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决赛上,中国队最终被郎平带领的美国队击败,只拿到季军,新老队员配合上的问题愈演愈烈,女排开始走下坡路。

第三次,则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教练郎平带领了一批女排新面孔,经历五场比赛,最终以3:2的成绩,击败东道主巴西队,再次让中国女排站了起来。

三次比赛,代表了女排的三次转折,同时也对应了郎平心路历程的三次转折。

从女排退役后,郎平去了美国养身体,再回到中国的时候,已是一身伤病。

医生说她是六十岁的身体,八十岁的骨头,排球给她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痛苦,所以再后来她接任了中国女排总教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避免让女排精神变成姑娘心中的重负。

她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年轻人,应该打自己的排球,包袱就让老一代人背。

以前没得选,现在可以选,并且要真心实意的爱上它。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情,那么就始终无法拿出百分百的力气去完成它。

因此,这个时期走了很多队员,有新的,也有老的。郎平不强求任何人留在这个团体里,她只希望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排球、热爱女排这个团体的。

热爱才是胜利的关键,而胜利仅仅是你所获得的乐趣之一。

本片还有一点让龙猫很意外,就是新女排阵营全部都是当时在役的女排队员。而与巴西女排的那场精彩绝伦的对决,则是完全真真切切的重打了一场。

说实话,看得真的特别过瘾。

龙猫觉得,陈可辛在这部片子里其实并非只想树立一个英雄、一个形象,甚至于一种至高的精神。恰恰相反,在这里的女排精神,是最人性化的精神。

从80年代的集体主义,到如今的自由与开放,女排精神始终是跟随着女排的这群姑娘的。在女排这个阵营里,她们是一个团体,是一股拧紧的绳子。

只不过,过去的她们因为荣誉而结合在一起;如今的她们,是为了圆满心中的梦想。

这个梦,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梦。电影也用了最大的篇幅去讲述这个梦。

虽然龙猫认为,片中对郎平和陈忠和的人物刻画得不够流畅,但瑕不掩瑜,本片还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甚至,现在龙猫都有点期待陈可辛的《李娜》了。

等《李娜》上映吧!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关注哦~~~

举报/反馈

热门宠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