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收藏 导航

从另一个角度推出世界的真相

来源: 超宠吧-宠物爱好者家园!   2023-06-05 05:29:56   浏览:

 

前引

你是否常感到命运的强烈存在?

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出生上学到工作结婚生子,你有着几乎固定的生存模式,好像一路都在选择,好像又没做出任何选择。

或许那是一个清晨,你从睡梦中醒来。

或许那是你又一次经历了打击,总之,那天你开始困惑起来。

你回头看去,突然发现自己和游戏里的NPC没有任何区别。

在生活里没有重大事件影响的时期,你对食物有固定的喜好,你有固定的走路方式、穿衣打扮、社交习惯,你对相似的事情总会有相同的反应。就像存在着一个隐形的框架。

你之前也对此感到烦躁,思考无解后去求教他人,但是大家都说:这很正常,人生就该是这样,这就是人生的正常模样。人活着不能多想,不然就不正常了。你是人,就得融入社会。想太多是一种病,让自己忙起来就什么都好了。

你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说明他们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也都很对,又似乎不对,可是你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就像是正常的有些不正常。

你继续深思下去,继而探知到了一种未知的恐惧和无名的茫然,你只好退却了。

于是你的生活继续开展,你又回到了框架中去。

时间看似点滴逝去,你每次回头,都发现它已经流逝了一大截。

同样,你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起来。

这一切都不对劲。

就像是你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你的心灵在一点点的生锈、发霉,而你却无能为力。

这期间,你挖掘过无数次,每次都铩羽而归,你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收获,但其实每一次的探索都会在你心底留下印记。

这个过程可能是数月,可能是数年,可能是从你学会思考后就开始了。

时间回到现在。

你静静的坐着,感受着正在心中泛起的滋味。

是的,你又开始怀疑人生了。

你看向四周的摆设,轻轻拿起手边的两样东西,听着它们相互碰撞引发的独特声响。

谁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者连你自己也不知道。

你忽又想起了起风时,树叶就会随之飘动。

按下冲水马桶,它便自己完成后续的冲水任务。

就像是,给计算器输入一个指令后,它就会完成相应的计算。

指令和反应?

你喃喃着,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你想做个实验,想朝着身边的人突然大吼或者做一些完全没有根由的举动,看一看他们的反应。随后又被自我所制止。因为你担心这样会导致社会性死亡。

随后你又思考到:刚刚的心理活动是否也在遵循着指令和反应呢?

指令是想做个没有根由的举动,反应是会导致社死,然后被终止。

那么现在的心理活动呢?思考的本身同样也是一个指令,得出的结果就是反应。

指令和反应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呢?

你发现这个模式也是正常的有些不正常,就像:1+1为什么要等于2?

你上网查阅资料,他们说1+1是人为定义的,你想了想,也确实如此。

如果1+1等于2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人们也就无需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知,自娘胎里出来就该知道了才是。

但是人类却把这些数字叫做自然数,你觉得充其量是伪自然罢了。

那么,自然本身呢?他们有指令和反应吗?你发现事情又回到了原点,起风时,树叶就会随之飘动。

你沮丧了。

因为你发现这是一个无尽的问题,重复的套娃。

重复?你想到自己熟悉的家人朋友,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重复同样的话语,犯着同样的错误。对于极熟悉的人,你甚至可以猜出他的人生结局,即使还未发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这样的重复呢?它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呢?出生前还是出生后?

(成长意识)

你突然想起了最近爆火的ChatGPT,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它才能更加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就像训练小狗一样。

你想起了狗狗训练原理的方法,一种叫做操作条件反射。当狗狗扑到我们怀里撒娇时,主人会给予夸奖和食物奖励。而狗狗也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能够得到奖励,于是为了继续获得奖励,就会增加该行为的频率,最终形成一个习惯。当训练对象的某个行为能带来了它所期待的结果后,出现类似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另一种叫做经典条件反射,也就是让狗狗在意识中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建立指令和反应的链接。比如训练狗狗坐下后,就给予食物奖励,长此以往,他们只要坐下后,就知道等待它们的就是食物。

这和人类的成长,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你觉得有些新发现,这个训练方法就像是一个公式,只要知道这个公式的构成,就可以把指令换算成反应。

先不说训练公式的构成,至于指令和反应的例子,看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就知道了。

这里可以进行一些举例,假如一个妇人完全了解他的丈夫,她如果想去思考她的丈夫是否有出轨,便可以根据对方对配偶的忠诚程度、三观、过往经历,心理构成、意愿、社会风向、自然环境、基因构成、潜意识结构等等。

至于时间为什么没有包含在内,这里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如:时间会让爱情变质。而是时间会告诉人们:事物原本就包含什么发展趋势。

当然,上述例子只是一个假设。但也说明了:我们如果知道了某件事物的公式构成和指令,就可以预测它的结局。

这与佛家的因果说很是相似。

公式的构成就是因,在遇到指令后所展现出的反应就是果。

关于指令、公式和反应,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社会性死亡(社死)。

指令:个体在人际社交活动中发生了某种事情和举动,造成外界程度不一的大小、嘲笑或刻板印象等,也就是违背了社会规则伦常。

反应:个体感到极度尴尬、丢脸、无地自容、恨不得用脚指头抠出三室一厅等。

公式分析:个体人格在学习成长经验期间,也就是人格塑造中会形成一个个公式。

同一个指令套用不同的公式,会得到不同的反应。可能有些人认为很社死的情境,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就显得稀松平常。

社会性死亡是属于社会的范畴,即偏离了集体认知,或者说是违背了约定俗成的默认规则。

我们先看社会的定义:由人所形成的集合体。

它的存在和形成,是为了个体间可以相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赢,以达到生存及更好生存的目的。

既然有了合作,就需要谈谈社会资源的协调和分配,分配额往往与个体社会地位成正比。

一旦某一个一个社会个体的行为失衡,也就是社会性死亡,将可能导致个体社会地位的降低。继而影响个体的生存。

这种说法也可以套用在社交恐惧症人群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应机制,其实是触发个体的自我过度保护。这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潜在危机,继而引动恐惧情绪,思维顺理成章的将情绪和后续的行为逻辑化、规格化。

最终,成了厚厚的一个茧。

而触发他们反应的那个指令,不过是正常的社交活动。

如果社恐者留意观察,绝大多数场景下,你不会遇到任何危险。

当然,这里并非是指责社恐人群。这种过度保护的特征,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据广泛的例子来说,人的性格在十二三岁时,就已基本成型,就跟ChatGPT训练完善一样,除非遇到巨大的变动,否则这个模式将一直延续下去。这种数据训练几乎在母胎里就已经开始,有足够多的案例表明,一些人在母胎里受到的条件反射贯穿了他们的一生。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周大的时期,对于坚信科学的人来说,我们只能期待科学能有更多相关的发现。

各种各样的成长经验也就促成了,为什么人类社会上的很多事情,看起来如同孩童的闹剧一般,而最大的闹剧便莫过于新闻节目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从未长大成人,对绝大部分人来说。

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我感觉我再也不会被这个世界所震惊到了,(虽然我还是常常被震惊,就如,想到这个世界是多么荒诞来说)

我仍然在感慨,决定我们后天经验成长意识的可能只是这些毫无道理的条件反射。顺便想起了那句话: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万物都在顺着既定的道路前进,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世界。

在人类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并且不容他人侵犯,否则便是无尽的冲突。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它的内核往往不是善恶之争,而是人们在各自的立场下,疲于应战,而后的结局,要么是没有结局的结局,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要么直接给你展示立场的融合。

就如中华文明容纳百川的开放体系,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但是依旧能够屹立长存的缘故。

我们继续举例,如成年人与儿童。一般来说,成年人对于儿童的包容性远远高于其他成年人。一个人想要容纳另一个人的立场,要么是自己改变,要么别人改变,但这看起来都不容易。就像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也就不会迁就对方。

而儿童的立场还未成型,或者说未驯化完成。可塑性和可能性也更多,所以被称为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花朵。相较于成年人,他们的角度和包容性更为广阔。与其说是大人在包容儿童,不如说是儿童在包容大人,是大的角度在兼容小的角度,是宽广对狭隘的容纳。

尤其是婴儿,更是如此。纵观人类的一生,也只有婴儿的未来是相对无限的。如同一张白纸,正因为空白,所以能够任意作画;如一个空水杯,正因为空,所以能够盛水。

这也是道德经里曾多次提到复归于婴孩,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缘故。

总之,是一种原始的、混沌的、无限的、未开发没有定义的状态。

那么,我们有着各种观念与想法是错误的吗?并非这样,这不是对错的较量,而是规律决定。就像指令在不同的公式下会得出不同的反应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过小孩子被石头绊倒后,为了报复去选择踢石头,然后自己被痛的哇哇叫的画面。

大人却不会这么做,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自然性的规律。

而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在重复被石头绊倒踢石头、被石头绊倒踢石头,这一循环呢?

虽然人们已经知道这是一种规律,但依旧无法摆脱。它可以是我们的每一种信念观念,每一种思想情绪。

那么,这些思想信念,他们本身的目的呢?

如上文所说,我们通过对于社会性死亡情节的分析得知,引发该反应的是对于不能生存的恐惧,也就是无我的恐惧,它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

人类几乎所有行为的驱动力就是源于无我恐惧。

生存是万物的本能。换成其他的动物植物,甚至我们认为无意识的存在也是一样。

我们的头脑制造了各种思维,身体生发出了各种情绪,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宿主可以更好的生存,是一种保护机制。

而后你的身心适应了它们,如同烟酒上瘾一样。如你最初可能是为了某些原因开始抽烟喝酒,到后来则是为了抽烟喝酒而抽烟喝酒。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会感觉自己是为了痛苦或其他情绪而选择做一些事情。

但人们的主观,通常不想感受痛苦,于是想要摆脱。

这也就意味着你否认它的生存、否认它的存在,自然会引起反抗。而每一次压制都会导致这些思维和情绪的壮大。

似乎它能够从你们的战斗中吸取养分一样。

你试图去打败你的一部分,唯一的结果便是伤痕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一视同仁。

和你认为美好的思想、情绪感受一样,它们在过去也曾帮你避过了一些危险。是你先去评价他们是恶的。

它们的目的也是生存,如你一样,这能有什么错?

唯有你尝试着接纳它,允许它生存、允许它存在、允许它绽放,这股能量在本能里才会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之后你们就能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了断因果和化缘的方法。

这种允许,就是所谓的爱。

爱是允许和接纳,允许所有的存在和状况的发生,所以亘古长存。因此,有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基因意识)

接下来说说基因意识。

如果把后天成长意识比作人工智能通过数据训练的结果,那基因意识的本能反应就好比人工智能的代码,是人工智能的运行逻辑。

对应在人类身上就是食色性三者。

食:身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从外界获取的食物和其他物质,即物质需求。

色:五感与世界进行交互体验以获得情绪满足,即精神需求。

性:个体对于后代的需求,实际上是个体对于自我的延续,当自我无法长久存在,即无法永生时,繁衍也就成为了最好的替代方案,即永生需求。

相较于成长意识,基因意识是更为基础的代码。

如果说家庭学校等环境是训练成长意识的数据库,那么自然环境便是训练基因意识的数据库。

我们可以列举其他的驯化,如我们现在培育出的农作物;符合人类各种审美的宠物;我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互相驯化。

由此,部分人类学者开始担忧在长期的驯化下,人类的未来可能不容乐观。如:可能并不符合我们审美的体型,以及无法适应被我们改造过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再继续说基因意识,通过分析可得知,它起的所有作用是为了生存。而成长意识则是在它之上的一个延伸。一切都是为生存服务。

藉由这一底层逻辑,从而演化出一系列繁杂多样的特征。

这些特征从底层的脉络中一步步细分,每一次分化都是对于驯化本领的升级,他们的存在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存这一大的愿景。

愈是到了细微末枝处,其迷惑性也就越强,对被驯化事物的吸引力越大。

这样的例子可以从每一样事物中列举出来。如多数人喜爱香菜的鲜美,而一些人极度讨厌香菜。

在研究中指出,香菜的气味主要来自醛类化合物。讨厌香菜的人在1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叫做OR6A2的基因,由此我们可推出,在遥远的过去,应该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香菜事件。而喜爱香菜人群的祖先们似乎没有被这场事故所波及。

如人们害怕黑暗,是源于祖先们对黑夜中捕食者的恐惧。

这种心理的出现会让你的身体保持足够的警觉,来处理接下来的危机。即便我们实际上已经无须担心黑夜中的捕食者,但这种惯性却保留了下来。

由此,一种想象中的未知怪物填充了此项空缺,这也是恐怖电影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人们似乎无法阻止他们的惯性。

如性的吸引力对我们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因素。为什么我们在恋爱关系中会感受到浪漫?为什么我们在性行为中会得到快感?这一切都是为繁衍所服务。光鲜靓丽的外表下,是一团团可能并不怎么美观的脉络。

其迷惑性也可见于:一些少男少女无法接受他们的爱豆居然会拉屎,实在太让人伤心了,不是吗?

我们着迷沉醉于大树枝干的苍劲、枝叶的葱绿与美感;却往往忽视了它根植地下的部分。这些地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的源头是什么?存在意义呢?

(人生三问)

#生活#

话题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人生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就是:我的存在/来源是什么?目的和意义呢?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我的存在是什么?

我是谁?谁是我?谁可以代表我?社会身份哪个才是我?

在社会的角度,我叫某某某,是一个好人坏人,我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配偶的配偶,学生工人……

从物质生物角度上讲我是碳基生物,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是父精母血和自然物质的结合,而父母又是上一辈的结合。我的身体吸收可消化的物质,与之发生反应后排出去。我的身体细胞每一刻都在更新替换,祖祖辈辈皆是如此。哪一部分能代表我?在时间的角度,昨天的我是我吗?明天的我是我吗?未出生的我是我吗?躺在棺材里的我是我吗?

空间的角度,东边的我是我吗?西边的我是我吗?

在感受的角度,我是这具身体吗?如果我头身分离,脑袋是我还是身体是我?如果分离后,头部感到痛,脖子以下也感受到痛,哪边才能代表我?身体是我还是意识是我?

似乎,没有一个可以说得通。

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角度。

只有在角度下,我才可以被解释。一旦失去了角度,我即意味着不可知。

也就是说,我存在与二元中。一旦失去了二元性,那么我也就不存在。

那如果把我切换到常规认知以外的角度呢?比如切换到眼前的茶杯且具备六感,那么我是茶杯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呢?

这一切似乎都可以是我,又似乎不是。角度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角度失去后,我也将,被失去。

如果把所有事物的二元性都剥离出去,那么这个世界还存在吗?只有‘在’的状态。

如上文提到的:一种原始的、混沌的、无限的、未开发没有定义的存在状态。

或者说连状态也没有,它就是这么单纯的存在着。

它似乎是万有的源头,二元的所有事物都是它幻化出的结果。它是一种非二元的、无极的存在。它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白纸,而我们二元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点。如太极是混沌无极中的一个点。

如果你认同了我上述所说的,那么你就将真相据为己有,把它当做了头脑杂货间中的一件藏品,即便它看起来是多么的精美。

我们有很多的词汇来牵强附会、旁击侧敲它,但都不是它。但我们话题是围绕它来讨论的,所以还是要说。

正因它的无限性与不二性,所以在二元的存在中,无论大如须弥,或是小如微尘都有它完整的特性。

金刚经的一句话可以用于这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它是你我的本质,也是万物的本质。于角度上说,你是一个个体,同时你也是这整个存在,你既是一也是全部。

而我们的二元世界,就如同它散发出的氤氲雾气,如梦如幻。

我们在文中,把成人比作布满画面的纸张,把婴儿比作空白的白纸,但是这个纸张确是有限的。而限制它大小的就是基因以及更为底层的逻辑。

一旦我们解构了这些脉络,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参考角度:老、庄、王阳明、释迦牟尼、耶稣……)

【以上通篇所说皆为废话,是氤氲雾气中的产物,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也是一个灵性陷阱。如果你相信了,那么你就进入了自我的圈套。(完)】

热门宠物

查看更多